a. 我國有哪些比較優勢在對外貿易的戰略選擇中,我國如何化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
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中國人工成本低、資源價格低、交通運輸成本低(基礎設施良好),尤其是人工成本,長期以來被視為主要的比較優勢。但目前人工不斷上漲,這種優勢正在減小,所以需要我們不斷創新,改進經濟發展模式,以期獲得持續發展。在對外貿易中,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和產業鏈齊全是最大的優勢,這導致了我們的外貿競爭優勢。
拓展資料:
1.長期以來,國際貿易理論是建立在比較優勢原理基礎上的。按照比較成本理論,不同國家生產不同產品存在著勞動生產率的差異或成本差異,各國應生產各自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這樣,各國間分工從事專業化生產的產品產量就會增加,通過國際貿易,雙方都能獲得最大的利益,好獲得比較利益。比較優勢理論對發展我國對外貿易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這一理論對於發展中國家的適用程度和適用范圍是有界限的。因為,它主要是從靜態的角度來分析、說明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而從動態角度看,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教育的進步,各國的比較優勢是在變化的,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也不斷變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一味地單純以自己的成本和資源比較優勢來確定自己的國際貿易結構,就會不可避免地陷入「比較利益陷阱」。
2.其原因:一是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交換的貿易條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越來越趨於惡化;二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賴性加強。同時,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國際貿易中,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出口為主的發展中國家總是處於不利地位,導致自身貿易條件惡化和對發達國家依附性加強。
3.發展中國家應該在現有的比較優勢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競爭優勢來源於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結構,要在對外貿易中真正獲得更大的比較利益,必須致力於調整昨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擴大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規模。為此,要著重解決以下問題:一是擴大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人力資本和技術投入,提高其知識、技術密集度;二是在市場選擇上,國家要通過技術引進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徑有重點地培植一批技術含量高、出口前途好的產業部門,增強其國際競爭力;三是對外資進入我國要逐步提高其技術含量壁壘,鼓勵高技術產業進入我國。
b. 中國有什麼優點(要真實的)
面積大,地形復雜;人口多,分布不均;歷史悠久而不斷;民族眾多而團結;統一是大趨勢。
中國,位於東亞,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中國人一般以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自居,56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1] 魏晉南北朝和宋遼金元時期,各民族進一步融合,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2] ,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3] ,而到目前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4] 。
華夏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中華民族還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傳統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和國畫等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c. 中國有哪些優良傳統
1、愛國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
2、利義
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一種植根於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3、仁愛
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4、尊老、愛老、敬老
在中華民族中,形成了尊敬、孝敬老人的習俗。不但,愛自己家的老人,而且熱愛生活中其他老人,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5、互幫互助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這樣、那樣困難。每當困難方式時,總會有人站出來,伸手相助。互幫互助精神在現在主要表現在雷鋒精神、志願精神。
d. 中國的優良傳統有哪些
一、愛國主義
是指一個國家的人民在千百年來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對祖國的最深厚感情。
二、團結統一
指一個民族為了實現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維護統一的互助合作精神。
三、愛好和平
指一個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求同存異,團結合作,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而努力奉獻的精神。
四、勤勞勇敢
指一個民族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不懼艱難的精神。
五、自強不息
指一個民族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
(4)中國有哪些優擴展閱讀
民族不能狹隘地理解為自然性的,如同人們所說的被「大地」和「鮮血」所規定。民族必須寬廣地理解為文化性的,這就是說一個民族在根本上是被思想和精神所鑄造的。
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一個民族就表現為其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重在弘揚」、「重在培育」,但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繼承是前提,創新才是根本,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恆動力。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僅有歷史的傳承是遠遠不夠的。
惟有創新,才能發展;惟有創新,才能不朽。歷史沒有止步,創新就不應該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會終結。中華民族精神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它始終是發展的、前進的。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個重要歷史關頭,都會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
正是這種閃爍著時代光輝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並頑強奮斗精神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振興中華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動了歷史發展和民族進步,深刻地改變著時代的面貌,他們高揚著鮮明的時代精神,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