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古印度文化,詳解。謝謝
古印度
佛陀與夢幻交織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國的緊鄰,但由於連綿高聳的喜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們對於這位鄰居的情況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經"在中國人的耳朵里成了艱難的代名詞,和古代埃及的尼羅河、兩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一樣,印度河、恆河同樣醞釀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古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同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在距今五十萬年以前,印度次大陸就已有了遠古先民,他們同樣是刀耕火種、漁獵採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印度境內遍布了居民點,人們已開始從事農業,馴養家畜,製造精美的生活用具。這一切,為一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的誕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亞次大陸,有一個頭枕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腳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陳躺,又生機無限的古老國度。這就是被人稱作"月亮之國"的印度,因其國土形狀宛若牛首,也有人稱之為"牛顱之國"。
神遊文明古國--印度 聖詩般的純美曲調
恆河,從喜馬拉雅山起步,走過一個被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環抱的亞洲半島,滋潤了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輝燦爛的文明,成為一個國度的「聖河」。而這個幸運的國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
聖詩般的純美曲調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在喧鬧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們都嚮往返璞歸真。而印度傳統音樂的基礎正是「自然」。它歌頌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四季的旋律都在傳統曲調「拉格」中得到體現——傳說古人從森林裡小鳥的鳴叫和樹枝燃燒的聲音獲得靈感而創造了第一首「拉格」。至於歌曲的內容,則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傳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發音,歌者音質純凈,令歌曲保持一種簡潔、純美的聖詩感覺。即使你聽不懂歌詞,也能體會到自然的神聖與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藝術」。它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感,還十分強調伴奏音樂必須悅耳動聽,由莊重的詩歌和風格純朴的音樂組成。這本是用於祭祀的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廟舞女在廟宇里表演。這一舞蹈的動作關鍵在於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彎,雙膝分開,而雙腳則要像一把半開的扇。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范,但其實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時候表演都是即興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十分強烈。
現在,這種傳統的舞蹈在一股復古的潮流中再度興起。不過,古時候的natyam一般是獨舞,而現在群舞更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艷麗傳統服裝的舞女,在動聽的音樂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獨舞更勝一籌。時至今日,natyam更發展成一套講究技術的藝術體系.
泥爐碳火烹調的美食
印度的咖喱聞名世界,很多人都以為米飯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調味料。但實際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飯為主食,而咖喱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更是一種陌生的調味料。
其實,沒有統一風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僅印度各城市之間的飲食習慣有很大不同,就連每家人都有明顯的飲食風格。但總的來說,雞、魚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醬料,在整個印度都十分流行。當然,每個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顯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廚房裡,只有新鮮的青辣椒和曬乾的紅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歡辣的遊客不用擔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對於遊客來說,印度最著名的傳統菜色起源於印度王室。燉肉、醬料和米飯分別是三種不同烹調風格的基礎。但王室食品畢竟只能在專門餐館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對它也並不「感冒」。在當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發酵的燕麥麵包,塗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簡單的冬天小吃,無論是農夫還是城市人都把它視為至愛。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餅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於在沿海的一些地區,除了有螃蟹、龍蝦、虎蝦和貝類等海鮮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爐碳火烹調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飪方式。它對時間的掌握非常講究。當爐溫達到600攝氏度後,烹飪相差一兩分鍾,甚至一兩秒鍾,都影響著烹飪的成敗。而用這種方法烹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時候再蘸上酸乳酪。當食物還沒上桌,那吱吱作響的碳火聲,還有悠悠飄出的香味,都已經令你食指大動。
此外,在印度的多個地方,都喜歡用一種叫「thali」的大淺盤盛載食物。在用「thali」進餐時,應該入鄉隨俗地慢慢品嘗,狼吞虎咽只會讓當地人笑話。
天竺之魂——印度古國青銅雕像展
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融鑄著諸神之靈。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時代的青銅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紀相繼興起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為古代印度藝術包括青銅造像提供了永恆的主題。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紀),印度青銅造像達到鼎盛時期。
參考資料:http://www..com/s?wd=��ӡ��&cl=3
2. 美國aztec secret純天然"印度神泥"有用嗎
你在逗嗎?印度神油你買美國的?是不是瓷器買俄羅斯的好?
你的選印度產的
3. 有誰知道印度飛餅有幾種口味的
印度飛餅有水果口味,牛肉口味,豬肉口味,蔥油口味,飛餅源於廣東餐廳和面點師傅或街邊賣煎餅合作的點子,請南亞人扮,廣東喜歡用「飛」,所以取名飛餅,北方用「甩」或薄餅
印度沒飛餅,印度不吃牛肉和豬肉,蔥油餅是中國傳統美食。中國人發明的印度神油也很受歡迎
4. 求清潔面膜,印度神泥好用么
只知道印度神油好用
5. 西方所有的神話人物(主要是希臘和其他的國家)
【各地的神話】 亞洲: ●中國神話 ●韓國神話 ●越南神話 ●日本神話 ●印度神話 ●泰國神話 ●柬埔寨神話 ●古巴比倫神話 歐洲: ●北歐神話 ●凱爾特神話 ●羅馬神話 ●希臘神話 ●斯拉夫神話 非洲: ●埃及神話 ●非洲神話 美洲: ●印第安神話 ●瑪雅神話 ●阿茲特克神話 ●印加神話 【神話的比較】 關於神話的說法有很多種,分門別類,我來補充說明比較古老的三種吧! 凱爾特神話: 凱爾特神話是在被羅馬統治時期誕生的,所以有關英雄與反抗的故事是凱爾特神話的主體.令人覺得遺憾的是,凱爾特神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口口流傳的,因此流失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別的國家神話中,國王是神的兒子,而在凱爾特神話中英勇的國王將成為神,亞瑟王傳說是最著名的凱爾特神話,除了圓桌武士的故事外,還圍繞著亞瑟王的一口大鍋衍生出聖杯故事.有此神話影子的電影有《亞瑟王之劍》、《阿瓦隆傳奇》、《戰狼》、《高地人》、《貝奧武莆與格倫德爾》 希臘神話: 希臘神話發源於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內容包括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稍晚的偶像崇拜。除了奧林匹斯山的十二主神外,希臘神話中還有許多地位低下的神,古代希臘人就在眾神的包圍下生活。希臘神話中的神並不完美,他們有時會嫉妒、暴怒、自私,**也是家常便飯。每一代主神都靠背叛父親獲得王位:烏拉諾斯被克洛諾斯又被宙斯放逐;宙斯因此害怕子女用同樣的方式對付自己,所以吞下懷孕的狄美斯,但是最後不得不剖開腦袋讓雅典娜出來。有此神話影子的電影有:《伊阿宋和金羊毛》、《納尼亞年代記》 北歐神話: 北歐神話起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出於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的反映,北歐神話中的神與英雄,有著世界上最強的斗爭精神。狂暴戰士和英雄死後,會進入瓦爾哈拉神殿,白天喝酒作樂,夜晚操練不息,准備跟惡魔的最後決戰。不過斗爭的結果是讓人絕望的??他們知道自己將要在世界末日時死去,包括主神奧丁,也將被芬瑞爾狼吞吃,但是卻沒有神或英雄願意屈服於命運,明知必死無疑,卻依然奮戰到底。讓人稍感安慰的是,世界末日不是一切的終結,北歐神話中有一棵生命樹,它會帶來新的生命和文明,守護世界的大雕也將繼續盤旋在最高處。有此神話影子的電影有:《第十三武士》、《變相怪傑之子》、《魔獸歸來》。 【神話的研究】 「神話」這門學問歷史悠久。早在希臘時代就有神話方面的研究。最初期的神話學分成兩派學說;一派視神話為「寓言」,另一派則認為神話是在反映時代的歷史事實,也就是著名的「神話史實說(euhemeri**)」。由此可見,在希臘時代,人們已經對神話的傳播、散布習以為常。 之後,神話的研究停滯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一直到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前半,才出現了幾位近代神話學的先驅。之後到了十九世紀後半,伴隨著比較語言學的蓬勃發展,「比較神話學」便應運而生。當時最著名的學說是馬克斯。繆勒(muller friedrich max)的「自然神話學派」。不過這個學派專門以神話中的暴風、太陽等特定對象為研究的目標,並未深入擴及到所有神話研究的范疇。 當時與自然神話學派相抗衡的,則是所謂的「人類學派」。代表人物是蘇格蘭學者蘭格(andrew lang)。蘭格以當時的文化演化論為基礎,研究發現神話是未開化民族野蠻習俗的根源,同時他也首次確認了神話並不是印歐語族特有的產物,而是世界各地都有的文化實像。 進入二十世紀後,神話學的研究方法變得更多樣化了。 起初神話學界流行所謂的「禮儀說」。許多學者導入了早期的人類學說,假設所有的神話都是禮儀的母體。禮儀說就是神話學者解說這個假設而形成的一個學派理論。在禮儀說的著作中,最著名的是詹姆士。弗萊哲(james george frazer)的《金枝》(the golden bough)。可是經過後世研究調查的結果證明,這個學說的假設根本完全錯誤。不過就《金枝》書中所?集的大量對後世研究頗具價值的神話範例而言,至今禮儀說仍舊有它一定的學術意義。 至今依然沿用某些「方**」的方法來作為神話的研究理論。首先是歷史民族學的研究方法;這個方法是先確定全世界的神話分布,然後再根據所屬的區域尋找出它們在文化史中的定位。這樣的研究方法,顯然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田野調查,於是對早期的自然神話學派產生了莫大的影響。但是之後的阿道夫。詹森(adolf jensen)在他的初期栽培文化之世界整理研究中,已經從文化史的定位轉移到人類文化史的定位了。 其次是所謂「功能主義」的研究方法。望文生義,這個研究方法專注在尋找神話的功能,也就是在尋求神話故事對文化、歷史等各方面的最終目的。 英國學者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在他對美拉尼西亞神話所進行的調查中發現,神話的目的是為了給予社會制度一個正當性的根據。他舉例指出,決定拉比亞村(rabia)四個宗族位階的,正是神話中四個宗族祖先從石窟中迸出時所做出的舉動。 另外美國人類學家克拉克弘(clyde kluckhohn)則引用了納瓦荷印地安人(navaho indian)的例子下了這樣的結論。所謂文化,就是教導人們何謂超自然現象的威脅,然後進而教導大家面對這些超自然現象威脅的方法。而神話與禮儀的功能,與文化本身的意義其實並無一致。雖然納瓦荷印地安人沒有所謂的成文法(法律),也沒有一位具有絕對權威的酋長,但是這個部落卻能長期維持團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所有的成員,擁有共同的神話和禮儀。 接著是李維史陀 (claude levi-strauss)所倡導的「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結構主義打破了過去所有的方**,它不拘泥在神話中哪些特定的構成要素,而是做全面的整體研究。 可想而知,結構主義為神話研究帶來了巨大的變革與沖擊。以往的比較神話都將重心放在內容的相似性上,但是自李維史陀以後,即使原本看似不同的地方,卻因為綜觀整體而產生了全新的見解。正因如此,神話的研究與分析變得更具深度和廣度了。 有別於李維史陀為神話研究帶來的巨大變革,法國比較神話學家喬志。杜梅吉爾(georges dumezil)則持續致力於印歐語族的神話比較,提出所謂「三元體系」的結構模式。喬志。杜梅吉爾認為王者、戰士、生產者三者,是神話最基本的三個意識形態。 除此之外,還有從「心理學」切入的神話研究方法,也就是在精神分析學上大放異彩的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佛洛依德有一本神話研究的著作《圖騰與禁忌》,書中的研究結果雖然未被學會所認可,但是他所提出的「無意識」的重要性,卻為後來的神話學家造成了相當的影響。除了佛洛依德,另一位心理學家容格(carl jung)則是透過許多夢境的分析,找出希臘神話中像狄蜜特這類的大地母神與她們所相對的作夢者之間,有著非常規律性的互動原則。容格並且將這個原則命名為「原型(archetype)」。 我國神話的幾個主要特徵 第一、不論是以戰勝自然力為主的神話,還是以戰勝人間罪惡為主的神話,都緊緊地圍繞著人的生存這個主題。 第二、神話中的英雄任務都充滿著激揚的鬥志、神異的能力和英雄氣概。 第三、不論哪一類神話,都熔鑄著熱烈的情感,塑造了鮮明的形象,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 【世界起源神話的類型】 世界起源神話大致分為以下六種: 1)造物者的無中生有 2)由原始人類(巨人)的?體中產生 3)從宇宙蛋中誕生 4)由原初的父母所生 5)在宇宙不斷的進化中自然產生 6)由某種動物從海底帶上岸的泥土而生 除了這六種之外,其實還有一些特例,譬如說包含上述兩種以上的復合型起源神話。 第一種造物者無中生有的神話,最著名的莫過於《舊約聖經》。《舊約聖經》中的世界是從「有光」開始,這就是典型的「無中生有」。 第二種由原始人類?體中產生,最著名的應屬《愛達經》(edda)的原始人類伊米爾(ymir)。另外還有美所不達米亞的《創世神話》(enuma elish)中的善神馬爾杜克殺死了惡神蒂亞瑪特之後,撕裂了蒂雅瑪特的身體,將它創造成天地。另外例如中國的盤古開天其實也同屬這類?體誕生的神話。 第三種從宇宙蛋中誕生,最好的例子就是芬蘭的《卡勒瓦拉》(kalevala)。在這部神話中,天、地、太陽等都是從大鷹的蛋中生出來的。在希臘神話中的世界起源神話,其實也屬於這一類。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根源之神(愛神)厄洛斯。 第四種由原初的父母所生。通常所謂的「原初的父母」就是兩位大神,他們先是結為連理,然後創造世界。在日本神話中,也有「伊耶那岐之命」和「伊耶那美之命」兩位大神。根據日本神話的紀錄,日本就是在他們成婚後誕生的。在非洲尤羅巴族(yoruba)的神話中,先是由天上至高之神奧路昆(olokun)和地上原水之神奧羅倫(olorun)結為連理,生出兩位原神,然後由其中一位原神用一把泥土創造了全世界(這段神話是第四種與第六種的復合型神話)。 第五種則是在演化中自然產生,朝鮮半島的創世神話便是其中的典型,不過這部神話一向鮮為人知。 第六種是由海底泥土而生,這類神話在美洲的印地安神話中尤其豐富。在休倫族(hurons)的神話中,就有蝦蟆從海地帶著泥土上岸,之後這泥土就轉化成了宇宙天地。在其他部族的神話中,則還有由小?鵜(podiceps ruficollis)或海龜等等各類鳥獸潛入海中帶泥上岸來的故事。 【其他共通的主題】 除了世界的起源,在各民族的起源神話間還存在著許多其他共通的主題。 在「人類起源神話」中,有神明創造世界的創造神話,也有神明以外的生物創造神話。前者又分為由造物者獨立創造出人類的神話、造物主藉助某位助手的力量創造人類的神話,或者由造物主與他的助手彼此爭斗之後才創造出了人類的神話。後者又可分為由原始巨人的?體產生人類的神話、由動物演化而產生人類的神話,以及由一顆神聖的大蛋產生出人類的神話。 在「毀滅型神話」中,也可粗分為以下幾個類型。先是原始洪水型神話。這類神話多半與世界起源神話中的第六種,宇宙由海底泥土而生的神話相連結。其次是宇宙大戰洪水型神話。簡單的說,就是一場洪水起因於兩位神明彼此的爭斗。這類神話通常結局會出現一對劫後餘生的親兄妹,經過近親通婚之後讓人類重新繁衍。再者是宇宙洪水型神話。這類神話通常不會交代洪水的起因,只知道洪水發生,人類幾乎滅亡。至於洪水的結果,通常也會出現一對劫後餘生的親兄妹。最後則是懲罰型洪水神話。洪水的起因是天神決定毀滅萬惡不赦的人類。看到這類神話,一般人總會聯想到諾亞方舟,事實上這類神話遍布世界各地,好比說印尼半島上也流傳著同樣類型的神話傳說。 除此之外,例如死亡的起源、火的起源、作物的起源、女性的起源、作亂精靈(trickster)、文化英雄、王權的起源等等,也都是許多神話共通的主題。
6. 印度最古老的古塔都有哪些
中國十大名塔1 山西飛虹塔 飛虹塔在山西洪洞縣一座小山頂上的廣勝上寺廣勝寺內,重建於明正德十年至嘉靖六年間(1515~1527),為磚砌樓閣式塔,八角十三層,通高47米。外形輪廓由下至上逐層收縮,形如錐體。塔身用磚砌,外鑲黃、綠、藍三色琉璃燒制的屋宇、神龕、斗拱、蓮瓣、角柱、欄桿、花罩及盤龍、人物、鳥獸和各種花卉圖案,把塔身裝飾得絢麗多姿,金碧輝煌。塔底層設有迴廊,迴廊南面入口處突出一間二層屋。底層塔心室內有非常華麗的琉璃藻井。飛虹塔輪廓線不是魏晉隋唐以來常見的柔和的拋物線,而是一條直線,比較僵直,但鋪滿全塔的琉璃貼面反映了山西民間高超的琉璃燒造技藝。 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設計十分巧妙,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 2 登封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該塔位於登封縣城西北約6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內,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元(520年),距今已有1470年的歷史。 嵩岳寺塔上下渾磚砌就,層疊布以密檐,外塗白灰,內為樓閣式,外為密檐式,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磚塔。總高41米左右,周長33.72米,塔身呈平面等邊十二角形,中央塔室為正八角形,塔室寬7.6米,底層磚砌塔壁厚2.45米,這樣的十二邊形塔在中國現存的數百座磚塔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時,這種密檐形式在南北朝期間也是少見的。該塔不僅以其獨特的平面型制而聞名,而且還以其優美的體形輪廓而著稱於世。整個塔室上下貫通,呈圓筒狀。塔室之內,原置佛台佛像,供和尚和香客繞塔做佛事之用。全塔剛勁雄偉,輕快秀麗,建築工藝極為精巧。該塔雖高大挺拔,但卻是用磚和黃泥粘砌而成,塔磚小而且簿,歷經千餘年風霜雨露侵蝕而依然堅固不壞,至今保存完好,充分證明我國古代建築工藝之高妙。嵩岳寺塔無論在建築藝術上,還是在建築技術方面,都是中國和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一件珍品。 3 大理千尋塔 大理三塔在大理城西郊的洱海之濱,原是崇聖寺的一部分,現寺已無存,塔卻依然屹立如故。一九二五年大理地區發生大地震,城內外房屋幾乎全部倒塌,但距大理城只有1 華里的三塔,卻安然無恙。 大塔又名千尋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磚塔,共有16層,造型與西安小雁塔相似,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樓梯,可以供人攀登。塔頂四角各有一隻銅鑄的金鵬鳥,傳說用以鎮壓洱海中的水妖水怪。自塔頂向東眺望,洱海勝景盡入眼底。現在樓梯已壞,遊人已不能登上塔頂了。塔前照壁上鑲有大理石鐫刻「永鎮山川」四字,字體蒼勁有力。 分立在大塔兩側的南、北兩小塔,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 三塔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具有古樸的民族風格。 關於三塔的修建年代,說法頗多,一般公認千尋塔建於唐代 南詔國時期。前幾年在修塔時,取塔內的木料進行碳性放射年代測定,建塔的年代又遠於唐代,但就其修建三塔的經濟基礎和技術條件看,只有在南詔晚蜞遙開成年間方有可能。南、北二塔是在大塔修好後增修的,大約建於宋徽宗時。 由於三塔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1975年維修三塔時,把千尋塔外表的貼磚拆去,又在塔身的隱蔽部位加了鋼箍,對裂縫灌了水泥漿,使古塔得到加固,又修復了塔剎,使它恢復了明代以前的原貌。 4 應縣釋迦塔 中國遼代高層木結構佛塔。在山西省應縣城內西北隅佛宮寺內。因塔內供釋迦佛,故名。又因塔身全是木 制構件疊架而成,所以俗稱應縣木塔。佛宮寺建於遼代, 歷代重修,現存牌坊、鍾鼓樓、大雄寶殿、配殿等均經 明清改制,惟遼清寧二年(1056)建造的釋迦塔巍然獨存, 後金明昌二至六年(1191~1195)曾予加固性補修,但原 狀未變,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 建築。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對木塔進行考察研究,1935 年實地測繪,1962年文物出版社又曾予以補測考察,古 建研究專家陳明達編著了《應縣木塔》。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建於唐代,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國務院於1961年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玄奘大法師從印度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台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另一說,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後而建。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志性建築,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跡。 6 杭州雷峰塔 雷峰塔原建造在雷峰上,位於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凈慈寺前。雷峰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起,林木蔥郁。雷峰塔相傳是吳越王為慶祝黃妃得子而建的,故初名「黃妃塔」。但民間因塔在雷峰之上,均呼之為雷峰塔。原塔共七層,重檐飛棟,窗戶洞達,十分壯觀。 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標志性景點,舊時雷峰塔與北山的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對,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譽,西湖上亦呈現出「一湖映雙塔,南北相對峙」的美景。每當夕陽西下,塔影橫空,別有一番景色,故被稱為「雷峰夕照」。至明朝嘉靖年間,塔外部樓廊被倭寇燒毀。塔基磚被迷信者盜竊,致使塔於1924年9月25日傾圮。清朝許承祖曾作詩雲:「黃妃古塔勢穹窿,蒼翠藤蘿兀倚空。奇景那知緣劫火,弧峰斜映夕陽紅。」雷峰塔倒塌之後,不僅作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成了空名,而且「南山之景全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 7 蘇州虎丘塔 世界聞名的虎丘塔在蘇州西北七公里處,高高聳立於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巔,是蘇州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塔,由於風格與同一時期建的杭州雷峰塔相似,被譽為江南二古塔。被喻為中國比薩塔。 虎丘塔是雲岩寺的塔,稱雲岩寺塔。該塔始建於五代周顯德六年(959年),建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據記載,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現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築的。高七層,塔身平面呈八角形,是一座磚身木檐仿樓閣形寶塔。由於從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因而頂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毀壞,原來的高度已無法知道。據有關專家調查,虎丘塔在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改建第七層時,發現明顯傾斜。當時曾將此位置略向相反方向校正,以改變重心,糾正傾斜,也曾起過一定的作用。但近300多年來塔身傾斜還在繼續發展中,可能是由於地基出現不均勻沉降的原因所引起的。現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據初步測量,塔頂部中心點距塔中心垂直線已達2.34米,斜度為2.48度。 杭州雷峰塔已經倒塌,建於公元961年的虎丘塔還依然矗立著,已有1000多年歷史。今天,這座聳立於虎丘山巔的千年古塔,已成為古城蘇州的標志,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 這真是: 滄浪網獅拙政園,天岩北寺虎丘山。 蔚林雙塔楓橋夜,美景長留天地間。 8 杭州六和塔 六和塔位於杭州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始建於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宣和五年,塔被燒毀。南宋紹興二十四年重建,清光緒二十五年重修塔外木結構部分。1961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和塔的名字來源於佛教的「六和敬」,當時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鎮壓錢塘江的江潮。塔高59.89米,其建造風格非常獨特,塔內部磚石結構分七層,外部木結構為8面13層。清乾隆帝曾為六和塔每層題字,分別為:初地堅固,二諦俱融、三明凈域、四天寶綱、五雲覆蓋、六鱉負載、七寶庄嚴。 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氣宇不凡,曾有人評價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將軍,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從六和塔內向江面眺望,可看到壯觀的錢塘江大橋和寬闊的江面。 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華古塔博覽苑」,將中國各地著名的塔縮微雕刻而成,集中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成就。 9 蘇州報恩寺塔 又稱北寺塔,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內北部偏西報恩寺中(人民路652號),又稱北寺塔。塔高9層(76米),佔地1.3畝。該塔號稱「吳中第一古剎」。1957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報恩寺俗稱北寺,是蘇州最古老的佛寺,距今已1700多年。始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1年),相傳是孫權母親吳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稱通玄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改為開元寺。五代北周顯德年間(公元954-959年)重建,易名為報恩寺。 報恩寺塔是中國樓閣式佛塔,傳始建於三國吳,南朝梁(公元502-557年)時建有11層塔,北宋焚;元豐(1078~1085)年間重建為9層,南宋初建炎四年(1130)在宋金戰中復毀;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層寶塔,現存北寺塔的磚結構塔身就是構築於當時的原物。塔身的木構部分為清末重修,已不全是原貌。此塔曾刻入南宋紹定四年(1229)的《平江圖》碑中。塔正當平江(即今蘇州)最主要的南北向大街北端,成為大街的對景。 寺南向,塔在大殿以北中軸線上,八角9層,磚身木檐混合結構。磚構雙層套筒塔身,在內、外塔壁之間為迴廊,內壁之中為方形塔心室,經由2或4條過道通向迴廊,梯級設在迴廊中。迴廊地面為木樓板上鋪磚,樓板由下層內、外壁伸出的疊澀磚支承。迴廊、塔心室和過道均以磚砌出仿木結構的壁柱、斗拱或藻井。塔外各層塔身以磚柱分為3間,當心間設門,塔身以下為木結構平座迴廊,繞以欄桿,欄桿柱升起承托塔身上的木檐,柱分每面為3間。底層之檐在重修時被接長成為副階。全塔連同鐵制塔剎共高約76米,其中塔剎佔全高約1/5,底層副階柱處平面直徑約30米,外壁處直徑17米。尺度巨大,但比例並不壯碩,翹起甚高的屋角、瘦長的塔剎,使全塔在宏偉中又蘊含著秀逸的風姿。 10 開封鐵塔 鐵塔位於河南省開封城內東北隅鐵塔公園內。她以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雄偉秀麗的修長身姿而馳名中外,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塔」。 鐵塔建於北宋皇元年(1049年),該塔因當年建築在開寶寺內,稱開寶寺塔,又因塔全部用褐色琉璃磚砌成,遠看近似鐵色,故人們又谷稱鐵塔。鐵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系中國北宋時期著名建築學家喻浩為供奉佛祖釋伽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據說;他經過八年的構思設計和建造,終於在端拱二年(989年)把這座塔建成。初建成的塔向北傾斜,有人問他緣由,他說京師地平無山,又多西北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響,塔就自然會直過來了,並預言此鐵塔可存七百年不會倒塌。可惜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五十多年。到了皇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式樣,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現高56.88米,為八角十三層,是國內現在琉璃塔中最高大的一座,它完全用了中國木質結構的形式,塔向修長,高大雄偉,通體遍砌彩色琉璃磚,磚面蝕以栩栩如生的飛天、佛像、伎樂、花卉等,圖案達50多種。令人驚奇的是塔為仿木磚質結構,但塔磚如同斧鑿的木料一樣,個個有榫有眼,有溝有槽,壘砌起來嚴密合縫。據統計,塔的外部採用經過精密設計的二十八種標准磚型加工合成。塔身設窗,一層北、二層南、三層西、四層東以此類推為明窗,其他為盲窗。環掛在檐下的104個鈴鐸,每當風度雲穿時,悠然而動,象是在合奏一首優美的樂曲。塔內有磚砌蹬道168級,繞塔心柱盤旋而上,遊人可沿此道扶壁而上,直達塔頂。登上塔頂極目遠望,可見大地如茵,黃河似帶,遊人至此,頓覺飄然如在天外。 鐵塔建成近千年,歷盡滄桑,僅史有記載的就遭地震38次、冰雹10,風災19次,水患6次,尤其是1938年日軍曾用飛機、大炮進行轟炸,但鐵塔仍巍然屹立,堅固異常。 在鐵塔西百米處,是一座重檐偉閣漆棟畫梁的大殿,碧瓦迎日,脊獸成列,蔚然壯觀,殿長、石獅雄立,殿周圍24根大柱抱廈而矗,這就是鐵塔公園中最大的殿宇接引佛殿,殿內接引佛像身高5.14米,重12噸,全部由銅鑄成,佛像面目慈善,儀態庄嚴,金粉飾身,左手撫心,右手下垂,赤足立在蓮花台上,隨時准備引導佛教徒中修行有成的人到西天極樂世界中去。佛像周圍的殿壁繪制有大型壁畫「西天極樂世界圖」,上有大小佛像70多尊,圖中有慈眉善眼的菩薩,婀娜多姿的彩女,手托花盤的仙娥,舞姿輕盈的飛天等,錦衣廣帶,彩絛飄飛,笙蕭婉轉,鶴舞鹿鳴,一派溫馨和諧的天國勝景。 鐵塔以東是三十年代建立的佛學院遺址,現分別為鐵塔歷史文物陳列室和喻浩紀念亭,陳列室中有白玉琢成的釋迦牟尼佛從像一尊,此佛面潤肌滑,含笑吟吟,恍若生人。 公園近幾年整修了鐵塔湖,修建了水中連廊,亭台水榭,設置了遊船,園內修建了假山、噴泉,供遊人觀賞遊玩。.1塔的起源 印度佛教建築窣堵坡和中國的傳統建築樓閣是塔的兩大源頭。 (1)窣堵坡: 印度的窣堵坡原是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留下的舍利的一種佛教建築,梵文稱「窣堵坡」(stupa),就是墳冢的意思。開始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在佛出生、涅盤的地方都要建塔,隨著佛教在各地的發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爭相供奉佛舍利。後來塔也成為高僧圓寂後埋藏舍利的建築。 (2)樓閣: 閣樓一名重樓,重樓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但由於年代久遠,至今已經沒有兩漢以前的樓閣建築實物存在。了解中土重樓的具體情況,除了通過歷史文獻的分析之外,兩漢時期墓葬中殉葬的冥器和墓室壁畫是很好的資料。冥器中的重樓多為陶土燒制的2-3層的木結構建築模型,多有斗拱作為支撐結構,各層分布平坐和檐,建築有門窗等精細結構,建築平面大多為正方形。漢代冥器重樓模型的結構特徵與魏晉之後木塔的建築結構有著明顯的源流關系。
7. 印度泥西壓源於什麼時候
史書上所指的印度即是印度次大陸。包括現代國家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 希臘人將他們在亞歷山大時代侵佔的印度成為india,這個名詞源自雅利安人給印度河取的名字sin(古代中文譯為身毒)。波斯人及印度人自身稱為hind。注意下面幾個同根詞:hind,hin,hinsh,hinism,hinstan,sind(巴基斯坦的信德省),sindh。 公元前3000年以前印度存在過一種有讀寫體系的城市文化,並且持續到公元前2000年。這就是所謂的古印度河文明。人們對該時期的情況還不是很清楚,發現的城市遺址主要集中在今拉賈斯坦的卡利班甘、巴基斯坦旁遮普的哈拉帕和印度河下游的莫亨焦-達羅三處。三地共有近200個同一時代的較小城鎮或村莊的遺址,這些遺址都緊靠於印度河及其支流,這些地方的地下水位都很高。 人們找到了古印度河文明留下的刻在泥板和印章上的300多個不同符號。但即使經過幾代密碼專家和語言學家的努力至今仍未破譯。從語言上看,他們可能是當今南部印度居民的部分祖先。 古印度河文明衰敗的原因推測為河流改道、匪幫劫掠、過度開發(?)、乾旱導致的土地鹽鹼化等等導致作為經濟基礎的農業的衰敗。 古印度河文明崩潰後,印度北方在幾百年裡不斷遭受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的入侵,盡管他們與本土居民通婚,但從此他們逐漸成了印度北方的優勢民族。 與生活在阿拉伯沙漠中的閃族人遙遙相對的是住在北方的另一個游牧民族,他們往來於裏海和多瑙河(danube)間的草原上,這就是後來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的祖先。因為他們的語言同屬雅利安一系,所以通常也稱為雅利安族。約於公元前1800年後雅利安人便開始一波一波地向東越過興都庫什山脈的幾處山口進入印度。他們操一種早期形式的梵語,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 盡管雅利安人文化比較落後,但他們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他們在到達印度前不僅掌握了帶金屬頭的武器,還擁有馬拉的戰車。他們的文化崇尚戰爭。《吠陀經》中將雅利安人描述為高貴的、純潔的種族,而被征服者為不信教的賤人。約於公元前1000年,好戰的雅利安人已經征服或同化了溫迪亞山脈以北大部分領土。而溫迪亞山脈則像一道屏障將半島部分的南部印度及德干高原與北方恆河及印度河流域隔開。雅利安語從未在南方流行過,南方人至今主要操四種非印歐語系語言,統稱達羅毗荼語。 印度民族此後逐漸分為四「種姓」(castes):以婆羅門(brahmans)最尊,專掌祭祀;其次為剎帝利(kshatryas),掌軍國大事;再次為從事工商業的吠舍(vaishyas),以上三級屬雅利安種。最下層為首陀(sudras),他們是印度原有的土著人。各階層絕對不可通婚。這種等級制度仍然存在印度社會中。 雅利安人在印度所創的宗教為「印度教」(hinism),也叫婆羅門教(brahmanism),奉全知全能的梵天神為主神。以天堂和輪回為主要教義。教徒專以苦行和懺悔為主,求得靈魂脫離輪回之苦。主要經籍為《吠陀》(vedas)。
本回答由網友推薦
8. 古印度的四種姓有哪些禁忌
由於嚴格的種姓制度的隔離,古印度社會中存在許許多多禁忌,這些禁忌是包括婆羅門在內所有的人們都不敢僭越的。如婆羅門所做的食品其他種姓的人都可以吃,但首陀羅做的任何食物,其他種姓的人都不能吃。各種姓也不能合用一口井,他們認為水井會被其他種姓污染。如果首陀羅犯了禁,可能會被痛打或處死,而婆羅門犯了禁也不會好過。在《佛本生經》。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青的婆羅門外出學習,他整整一天糧水未進,又累又餓。後來遇到了一個首陀羅,後者看到他飢餓的樣子,由於好心便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了飢餓的婆羅門年輕人。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已餓得幾乎連思考的氣力都沒有了,狼吞虎咽地把東西吃進了肚子里。吃完後,這個婆羅門才想起該問清楚施捨者的身份,那位首陀羅如實相告。一時婆羅門青年只覺如睛天霹靂,他翻腸倒胃地把剛吃進去東西吐光,仍覺自己骯臟不堪,最後直到把鮮血也吐了出來。他悲不自禁,獨自走進密林深處,不再見任何人,不吃不喝,直至悲傷地死去。
在通婚方面,只許在同種姓內部之間通婚;一般還允許「順婚」,即高級種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級種姓的女子,但禁止「逆婚」,如果堅持,高級種姓的人會被開除出種姓之外,連最低等的種姓也不會接受她。
不同種姓有不同的權利地位,這對於古印度社會來說再正常不過。顯然,婆羅門權位最高,享有種種特權,其中「戴沃錫風俗」就是典型的婆羅門特權的例子,它起源於原始雅利安人以妻待客的習俗。在《訶利世系》中有這樣一則故事:雅萬國王曾把回家途中的伽爾劫大仙(雅度族人的老師)引到自己宮中做客,並派自己的妻子「款待」大仙,並留宿宮中。一夜風流後的大仙與國王妻子的結晶,就是後來稱雄一時的迦爾雅萬。「戴沃錫風俗」雖然說是雅利安人遺留下的野蠻文明的一部分,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高貴血統人的特權,就連集權力於一身的國王也擺脫不了它的禁錮,更何況那些地位低下的人民呢?
種姓制度非常強調婦女貞節,然而,婆羅門在強化種姓制度的另一面,卻保留了原始的戴沃錫陋俗。它打著為女神服務的旗號,實際上是在把一些青年或少女買進寺廟後供婆羅門祭司蹂躪,使他們聲稱的寺院變成了比妓院還骯臟的地方。
在種姓制度占統治地位的古印度,一個人的職業也是與其種姓相應是固定世襲的。古印度人相信祭祀是與神靈的對話,是萬能的,所以凡同宗教有關的職業都是神聖高貴的,這樣的職業只有婆羅門的人才能勝任,並世代相傳。凡是那些「骯臟」的工作都應由下賤的人來完成,故低種姓的人只能世代從事掃地、洗衣織染之類的工作。為了維護自己神聖不可侵犯的利益,高級種姓極力限制和反對各種姓的人改行從事別的種姓的職業。
印度的種姓制度發端於吠陀時代,令人費解的是,這種極端不平等、不公正的社會制度卻持續了數千年之久,這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只能驚嘆於宗教對整個印度社會及印度人民的影響是如此之深,相對於種姓制度,也許就與婆羅門教的宗教影響,及其相應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有密切的關聯。
9. 印度推出牛糞燈,寄望跟中國燈具競爭,牛糞燈是什麼東西
印度推出的牛糞燈就是用牛糞和泥製作成的油燈,通過點燃油燈可以達到照明的作用。印度聲稱將要推出3億盞這樣的牛糞燈,聲稱這種牛糞燈為“環保燈”,想要以此來和中國燈具做競爭。印度推出的牛糞燈的就是簡單的油燈通過點燃照明,在室內燈燃牛糞燈產生的廢氣和燃燒顆粒。廢氣中含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和“環保燈”這個主題是悖論,對環境造成污染才是真的,想要以此來和廣受歡迎的中國燈具抗衡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印度推出牛糞晶元除了上面所提到的牛糞燈以外,印度推出了一種牛糞晶元。他們聲稱這種用牛糞製作的晶元可以減少手機輻射以及預防疾病。為了達到“印度製作”這一理念,印度人民也算是煞費苦心,絞盡腦汁推出了這一系列帶有本土特色的產品。聲稱牛糞可以預防疾病是通過“科學研究”的,要求拿出研究數據又沒有切實的數據表明。想要以這一系列的牛糞產品來攻佔市場還是很艱難的,印度的網友看到牛糞燈之後都對此產生了懷疑,發出燃燒這種牛糞燈不會產生環境污染的疑問。
10. 印度吉二和孟加拉吉二那種好
.
二 者 是 一 樣 的 , 區 別 在於 一 個是 被 授 權 一 個 未 被 正 式授 權 的 。 杭州 五 舟 能 幫 忙 買 到 在 印 度 上 市 且 由 印 度 醫 院 專 家 開 具處 方 的 吉 二 代 。 當 初 我 朋 友 是 通 過 「 杭 州 五 舟 」 購買 的 印 度 吉 二 代 , 這樣 可 以 不 出 國 通 過 視 頻 會診 讓 印 度 阿 波 羅 醫 院 醫 生開 處 方 拿 葯 , 杭 州 五 舟 提 供 了 翻 譯 , 遠程 會 診 後 杭 州 五 舟 印 度 工 作 人 員 把 葯 物 和 阿 波 羅 醫 院 的 處 方 和 葯 房 發 票 一 起寄 到 了 朋 友 家 家 , 具 體 你 可 以 問 問「 杭 州 五 舟 」
杭 州 五 舟 t e l:( 4 0 0 —— 1 5 0—— 8 0 8 9 )
.
.
.
.
.
.
.
.
.
.
.
.
.
.
....................................................................
....................................................................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書監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而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志和象徵。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幾十年之後,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動亂的唐王朝業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為凄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杜甫胸中本就郁積著的無限滄桑之感。「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詩人雖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這兩句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彷彿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經常雅集之處,無疑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淵藪,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對「全盛日」的美好回憶。當年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明星,是「尋常」而不難「幾度」的,現在回想起來,簡直是不可企及的夢境了。這里所蘊含的天上人間之隔的感慨,是要結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的。兩句詩在迭唱和詠嘆中,流露了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戀,好像是要拉長回味的時間似的。
夢一樣的回憶,畢竟改變不了眼前的現實。「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風景秀麗的江南,在承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嚮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間,所面對的竟是滿眼凋零的「落花時節」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落花時節」,象是即景書事,又象是別有寓托,寄興在有意無意之間。熟悉時代和杜甫身世的讀者會從這四個字上頭聯想起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卻又絲毫不覺得詩人在刻意設喻,這種寫法顯得特別渾成無跡。加上兩句當中「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一跌,更在字里行間寓藏著無限感慨。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一位老歌唱家與一位老詩人在飄流顛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風光,點綴著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時代滄桑的一幅典型畫圖。它無情地證實「開元全盛日」已經成為歷史陳跡,一場翻天復地的大動亂,使杜甫和李龜年這些經歷過盛世的人,淪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無疑是很深的,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又逢君」,卻黯然而收,在無言中包孕著深沉的慨嘆,痛定思痛的悲哀。這樣「剛開頭卻又煞了尾」,連一句也不願多說,真是顯得蘊藉之極。沈德潛評此詩:「含意未申,有案未斷」。這「未申」之意對於有著類似經歷的當事者李龜年,自不難領會;對於後世善於知人論世的讀者,也不難把握。象《長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的:「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凄涼滿眼對江山」等等,盡管反復唱嘆,意思並不比杜詩更多,倒很象是劇作家從杜詩中抽繹出來似的。
四句詩,從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聞」、「逢」之間,聯結著四十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盡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讀者卻不難感受到給唐代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那場大動亂的阻影,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心靈創傷。確實可以說「世運之治亂,華年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孫洙評)。正象舊戲舞台上不用布景,觀眾通過演員的歌唱表演,可以想像出極廣闊的空間背景和事件過程;又象小說里往往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反映一個時代一樣。這首詩的成功創作似乎可以告訴我們:在具有高度藝術概括力和豐富生活體驗的大詩人那裡,絕句這樣短小的體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容時,又能達到怎樣一種舉重若輕、渾然無跡的藝術境界。
玉壘:玉壘山,在今四川省汶川、茂縣之間。北極:北極星。這里比喻唐王朝。後主:劉禪。劉備死後,劉禪繼位,昏庸無能,寵信宦官,朝政腐敗,終於亡國。梁甫吟:樂府篇名。《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這首詩寫於成都,時在代宗廣德二年(764)春,詩人客蜀已是第五個年頭。上年正月,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長安、立傀儡、改年號,代宗奔陝州事;隨後郭子儀復京師,乘輿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維、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繼而再陷劍南、西山諸州。詩中「西山寇盜」即指吐蕃;「萬方多難」也以吐蕃入侵為最烈,同時,也指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廷內外交困、災患重重的日益衰敗景象。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當此萬方多難之際,流離他鄉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是繁花觸目,卻叫人更加黯然心傷。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上,先寫見花傷心的反常現象,再說是由於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面的種種觀感。
頷聯描述山河壯觀,「錦江」、「玉壘」是登樓所見。錦江,源出灌縣,自郫縣流經成都入岷江;玉壘,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縣。憑樓遠望,錦江流水挾著蓬勃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涌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飄忽起滅正象古今世勢的風雲變幻。上句向空間開拓視野,下句就時間馳騁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來,形成一個闊大悠遠、囊括宇宙的境界,飽含著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懷;而且,登高臨遠,視通八方,獨向西北前線游目騁懷,也透露詩人憂國憂民的無限心事。
頸聯議論天下大勢,「朝廷」、「寇盜」,是登樓所想。北極,星名,居北天正中,這里象徵大唐政權。上句「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是從去歲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復辟一事而來,明言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下句「寇盜」「相侵」,申說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於如焚的焦慮之中透著堅定的信念。
尾聯詠懷古跡,諷喻當朝昏君,寄託個人懷抱。後主,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於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後主祠;《梁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後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後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嘆: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後人香火!這是以劉禪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所不同者,當今只有劉後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里他鄉,危樓落日,憂端難掇,聊吟詩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詩即景抒懷,寫山川聯系著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藉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體現著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這首七律,格律嚴謹。中間兩聯,對仗工穩,頸聯為流水對,讀來有一種飛動流走的快感。在語言上,特別工於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錘煉。首句的「傷」,為全詩點染一種悲愴氣氛,而且突如其來,造成強烈的懸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時、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義,也包含著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來」,烘托錦江春色逐人、氣勢浩大,令人有盪胸撲面的感受。四句的「變」,浮雲如白雲變蒼狗,世事如滄海變桑田,一字雙關,引人作聯翩無窮的想像。五句的「終」,是終於,是始終,也是終久;有慶幸,有祝願,也有信心,從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滿令寇盜聞而卻步的威力。七句的「還」,是不當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語氣,表示對古今誤國昏君的極大輕蔑。只有末句,煉字的重點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卻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寫詩人無可奈何的傷感,與第二句的「此」字遙相呼應。
更值得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這兩個字在詩的構思方面起著突出的作用。全詩寫登樓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是從空間著眼;「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樣就兼顧了空間和時間,增強了意境的立體感。單就空間而論,無論西北的錦江、玉壘,或者城南的後主祠廟,都是遠處的景物;開端的「花近高樓」卻近在咫尺之間。遠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詩的境界闊大雄渾而無豁落空洞的遺憾。
歷代詩家對於此詩評價極高。清人浦起龍評謂:「聲宏勢闊,自然傑作。」(《讀杜心解》卷四)沈德潛更為推崇說:「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唐詩別裁》卷十三)
【鶴注】當是廣德二年春初歸成都之作。吐蕃去冬陷京師,郭子儀復京師乘興反正,故曰「朝廷終下改」,王洙謂崔旰起兵西山者非。王粲有《登樓賦》。
花近高樓傷客心①,萬方多難此登臨②。錦江春色來天地③,玉壘浮雲變古今④。北極朝廷終不改⑤,西山寇盜莫相侵⑥。可憐後主還祠廟⑦,日暮聊為《梁父吟》⑧。
(上四登樓所見之景,賦而興也。下四登樓所感之懷,賦而比也。以天地春來,起朝廷不改,以古今雲變,起寇盜相侵,所謂興也。時郭子儀初復京師,而吐蕃又新陷三州,故有北極西山句,所謂賦也。代宗任用程元振、魚朝恩,猶後主之信黃皓,故借祠托諷,所謂比也。《梁父吟》,思得諸葛以濟世耳。傷心之故,由於多難。而多難之事,於後半發明之。其辭微婉而其意深切矣。)
①古詩:「西北有高樓。」陸機詩:「春芳傷客心。」②《書》:「嗟爾萬方有眾。」《詩》:「王事多難。」劉孝綽詩:「況在登臨地。」③錦江,別見。梁簡文帝詩:「春色映空來。」④《杜臆》:玉壘山在灌縣西,唐貞觀間設關於其下,乃葉蕃往來之沖。盧思道《蜀國弦》:雲浮玉壘夕,日映錦城朝。《楚辭》:「憐浮雲之相樣。」左恩詩:「荒塗橫古今。⑤《爾雅》:「北極謂之北辰。」【遠注】終不改,所謂廟貌依然、鍾簴無恙也。⑥【顧注】廣德元年十月,吐蕃陷京師,立廣武郡王承宏為帝。郭子儀收京,乘興反正。是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維、保三州,高適不能救。西山近於維州。⑦吳曾《漫錄》:蜀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挾即武侯祠,東挾即後主祠。蔣堂帥蜀,以禪不能保有土字,始去之。所謂「後主還祠廟」者,書所見以志慨也。⑧朱瀚曰:《蜀志》: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本傳不載吟詞,樂府所載,言二桃殺三士,其義殊鄙,何取而好吟之。且躬耕南陽而其辭則雲「步出齊城門,遙望盪陰里」,於事不合。又雲力排南山、文絕地紀,語氣浮誕,豈武侯所屑道。嘗考樂府解,曾子耕太山之下,天雨雪,旬日不得歸思其父母而作《梁父歌》,本《琴操》也。武侯早孤力耕,為《梁甫吟》,意實本此。又陸機、沈約皆有作。一則雲豐水零露,一則雲秋色寒光,嘆時暮而失志,正與雨雪思歸有合,益征三士之說為不經矣。今按:舊注以《梁父吟》為欲去朝中讒佞,黃生謂即指登樓所詠之作,此另一說也。王嗣奭曰,首聊寫登臨所見,意極憤懣而詞猶未露,此詩家急來緩受之法。錦江玉壘二句,俯視弘闊,氣籠宇宙,人競賞之,而佳不在是,止作過脈語耳。北極朝廷,如錦江春色,萬古常新,而西山寇盜,如玉壘浮雲,倏起倏滅。結語忽入後主,深思多難之故,無從發泄,而借後主以泄之。又及《梁甫吟》,傷當國無諸葛也,而自傷不用亦在其中。不然。登樓對花,何反作傷心之嘆哉。
朱瀚曰:俯視江流,仰觀山色,矯首而北,矯首而西,切登樓情事。又矯首以望荒祠,因念及卧龍一段忠勤,有功於後主,傷今無是人,以致三朝鼎沸,寇盜頻仍,遂傍撞徙倚,至於日暮,猶為《梁父吟》,而不忍下樓,其自負亦可見矣。
申涵光曰:北極、西山二語,可抵一篇《王命論》。
葉夢得《石林詩話》:七言難於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與「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等句之後,常恨無復繼者。韓退之筆力最為傑出,然每苦意與語俱盡。《賀裴晉公破蔡州回》詩「將軍舊壓三司貴,相國新兼五等崇」,非不壯也,然意亦盡於此矣。不若劉禹錫《賀晉公留守東都》雲「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風雨會中州」,語遠而體大也。
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皆系楊貴妃的姐妹。「楊花雪」句隱喻楊國忠為張易之之子,冒姓楊。丞相:指楊貴妃之從兄楊國忠,傳說他曾與從妹虢國夫人通姦。
本詩約作於天寶十二年(753)或次年。詩的主旨是對楊貴妃兄姐妹們囂張氣焰的指斥和鞭笞。唐代自武後以來,外戚擅權已成為統治階層中一種通常現象,他們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引起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這也是後來釀成安史之亂的主國。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之前,以楊氏兄姐妹為題材的詩就已經不少,但都沒有杜甫這首深刻。本詩通篇只是寫「麗人」們的生活情形,卻正如前人所說的,達到了「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的藝術效果。
《舊唐書·楊貴妃傳》載:「玄宗每年十月,幸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家扈從。每家為一隊,著一色衣;五家合隊,照映如百花之煥發。而遺鈿墜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於路。而國忠私於虢國,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聯鑣方駕,不施帷幔。每三朝慶賀,五鼓待漏,靚妝盈巷,蠟炬如晝。」又楊國忠於天寶十一載(752)十一月為右相。這首詩當作於十二載春,諷刺了楊家兄妹驕縱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時政的腐敗。
成功的文學作品,它的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作者的見解愈隱蔽,對藝術作品來說就愈好;而且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寫的社會沖突的歷史的未來的解決辦法硬塞給讀者。《麗人行》就是這樣的一篇成功之作。這篇歌行的主題思想和傾向倒並不隱晦難懂,但確乎不是指點出來而是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從頭到尾,詩人描寫那些簡短的場面和情節,都採取象《陌上桑》那樣一些樂府民歌中所慣常用的正面詠嘆方式,態度嚴肅認真,筆觸精工細膩,著色鮮艷富麗、金碧輝煌,絲毫不露油腔滑調,也不作漫畫式的刻畫。但令人驚嘆不置的是,詩人就是在這一本正經的詠嘆中,出色地完成了詩歌揭露腐朽、鞭撻邪惡的神聖使命,獲得了比一般輕松的諷刺更為強烈的藝術批判力量。詩中首先泛寫上巳曲江水邊踏青麗人之眾多,以及她們意態之嫻雅、體態之優美、衣著之華麗。辛延年《羽 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陌上桑》:「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焦仲卿妻》:「著我綉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回環反復,詠嘆生情,「態濃」八句就是從這種民歌表現手法中變化出來的。《杜臆》:「鍾雲:『本是風刺,而詩中直敘富麗,若深不容口,妙妙。』又雲:『如此富麗,而一片清明之氣行乎其中。』……『態濃意遠』、『骨肉勻』,畫出一個國色。狀姿色曰『骨肉勻』,狀服飾曰『穩稱身』,可謂善於形容。」前人已看到了這詩用工筆彩繪仕女圖畫法作諷刺畫的這一特色。胡夏客說:「唐宣宗嘗語大臣曰: 『玄宗時內府錦襖二,飾以金雀,一自御,一與貴妃;今則卿等家家有之矣。』 此詩所雲,蓋楊氏服擬於宮禁也。」總之,見麗人服飾的豪華,見麗人非等閑之輩。寫到熱鬧處,筆鋒一轉,點出「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則虢國、秦國(當然還有韓國)三夫人在眾人之內了。著力描繪眾麗人,著眼卻在三夫人;三夫人見,眾麗人見,整個上層貴族驕奢淫佚之頹風見,不諷而諷意見。餚饌講究色、香、味和器皿的襯托。「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舉出一二品名,配以適當顏色,便寫出器皿的雅緻,餚饌的精美豐盛以及其香、其味來。這么名貴的山珍海味,縷切紛綸而厭飫久未下箸,不須明說,三夫人的驕貴暴殄,已刻畫無遺了。「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內廷太監鞚馬飛逝而來,卻路不動塵,這是何等的規距,何等的排場!皇家氣派,畢竟不同尋常。寫得真好看煞人,也驚恐煞人。如此煞有介事地派遣太監前來,絡繹不絕於途,到底所為何事?原來是奉旨從御廚房裡送來珍饈美饌為諸姨上巳曲江修禊盛筵添菜助興,頭白阿瞞(唐玄宗宮中常自稱「阿瞞」)不可謂不體貼入微,不可謂不多情,也不可謂不昏庸了。樂史《楊太真外傳》載:「時新豐初進女伶謝阿蠻,善舞。上與妃子鍾念,因而受焉。就按於清元小殿,寧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馬仙期方響,李龜年觱篥,張野狐箜篌,賀懷智拍。自旦至午,歡洽異常。時唯妃女弟秦國夫人端坐觀之。曲罷,上戲曰: 『阿瞞樂籍,今日幸得供養夫人。請一纏頭!』 秦國曰:『豈有大唐天子阿姨,無錢用邪?』 遂出三百萬為一局焉。」黃門進饌是時人目睹,曲罷請賞是宋人傳奇,真真假假,事出有因,兩相對照,風流天子精神面貌的猥瑣可以想見了。「簫鼓哀吟」、「賓從雜遝」,承上啟下,為「後來」者的出場造作聲勢,烘托氣氛。彼「後來」者鞍馬逡巡,無須通報,意然當軒下馬,徑入錦茵與三夫人歡會:此情此景,純從旁觀冷眼中顯出,當目擊者和讀者目瞪口呆驚詫之餘,稍加思索,便知其人,便知其事了。北魏胡太後曾威逼楊白花私通,楊白花懼禍,降梁,改名楊華。胡太後思念他,作《楊白花歌》,有「秋去春來雙燕子,願銜楊花入窠里」之句。「青鳥」是神話傳說中西王母的使者,唐詩中多用來指「紅娘」一類角色。章碣《曲江》詩有「落絮卻籠他樹白」之句,可見曲江沿岸盛植楊柳。又隋唐時期,關中地域氣溫較高,上巳(陰歷三月三日)飄楊花,當是實情。「楊花」二句似賦而實比興,暗喻楊國忠與虢國夫人的淫亂。樂史《楊太真外傳》載:「虢國又與國忠亂焉。略無儀檢,每入朝謁,國忠與韓、虢連轡,揮鞭驟馬,以為諧謔。從官監嫗百餘騎。秉燭如晝,鮮裝袨服而行,亦無蒙蔽。」他們倒挺開通,竟敢招搖過市,攜眾遨遊,公開表演種種肉麻丑態。既然如此,為什麼「先時丞相未至,觀者猶得近前,乃其既至,則呵禁赫然」(黃生語),不許遊人圍觀了呢?為了顯示其「炙手可熱」權勢之烜赫,這固然是個原因,但觥籌交錯,酒後耳熱,放浪形骸之外,雖是開通人,也有不想讓旁人窺見的隱私。「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青鳥銜去的一方紅手帕,便於有意無意中泄露了一點春光。七絕《虢國夫人》:「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金門。卻嫌脂粉涴顏色,澹掃蛾眉朝至尊。」見杜甫《草堂逸詩》,一作張祜詩。這詩寫出了虢國夫人的狐媚相,可與《麗人行》參讀。浦起龍評《麗人行》說:「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這不是說,這詩的傾向不是指點出來,而是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么?對於當時詩人所描寫的社會沖突到底有什麼解決辦法呢?他即使多少意識到了,恐怕也不敢認真去想,更談不上把它硬塞給讀者。但讀者讀後卻不能不想:最高統治集團既然這樣腐敗,天下不亂才怪!這不是抽象的說教,這是讀者被激動起來的心靈直感地從藝術中所獲得的邏輯。
【鶴注】天寶十二載,楊國忠與貌國夫人鄰居第,往來無期,或並轡入朝,不施障幕,道路為之掩目。冬,夫人從車駕幸華清宮,會干國忠第,於是作《麗人行》。此當是十二年春作,蓋國忠於十一年十一月為右丞相也。
三月三日天氣新①,長安水邊多麗人②。態濃意遠淑且真③,肌理細膩骨肉勻④。綉羅衣裳照莫春⑤,蹙金孔雀銀麒麟⑥。頭上何所有⑦?翠微■葉垂鬢唇⑧。背後何所見⑨?珠壓腰衱穩稱身⑩。
(此詩刺諸楊游宴曲江之事。首敘游女之佳麗也。三言豐神之麗,四言體貌之麗,五六言服色之麗,頭背四句,舉上下前後,而通身之華麗俱見。本寫秦、虢冶容,乃概言麗人以概括之,此詩家含蓄得體處。)
①《周禮》: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註:「如今三月三日上已往水上之類。」《晉書·禮樂志》:魏以後,但用三日,不復用巳。劉尊詩:「三月三日咄泉水。」趙曰:晉宋諸人侍宴曲水,皆以三月三日為題。唐開元中,都人游賞於曲江,莫盛於中和、上已節。王右軍《蘭亭曲水序》:「天朗氣清,惠風和暢。」②曹植《洛神賦》:「睹一麗人,於岩之畔。」王績《三月三日賦》:「聚三都之麗人。」③劉緩詩:「日日態還新。」庚信《答趙王啟》:「飄飄意遠。」王粲《神女賦》:「何產氣之淑真。」濃如紅桃裛露,遠如翠竹籠煙,淑如瑞日祥雲,真如澄川朗月,一句中寫出絕世豐神。④《東京賦》:「擘肌分理。」《楚辭·招魂》:「靡顏膩理。」又《大招》:「豐肉微骨。」【周甸注】肌盧腠理,細嫩而膩滑,骨肉勻,肥瘠相宜也。《神女賦》「穠不短,纖不長」,即骨肉勻也。⑤古詩:「被服羅衣掌。」《南都賦》:「暮春之氣,元巳之辰。」⑥盧肇《柘枝舞賦》:「靴瑞錦以雲匝,袍蹙金而雁欹。」趙曰:杜牧自謂其詩「蹙金結綉」,知「蹙金」乃唐人常語。【周注】孔雀、奇禽,麒麟,瑞獸,衣上所綉物色。胡夏客曰:唐宣宗嘗語大臣曰:「玄宗時內府錦襖二,飾以金雀,一自御,一與貴妃,今則卿等家有之矣。」此詩所雲,蓋楊氏服擬於宮禁也。⑦辛延年詩:「頭上藍田玉。」⑧趙曰:翠微■葉,言翡翠微布於■彩之葉,若作翠為■葉,則以翠為■匝之葉也。杜曰:《廣韻》■彩,婦人髻飾花也。鬢唇,鬢邊也。⑨《晉書·阮孚傳》:「以著背後。」⑩趙曰:腰衱,即今之裙帶,綴珠其上,壓而下垂也。【吳注】《爾雅》:「衱謂之裾。」郭璞雲:「衣後裾也。」穩稱身,不徒以其服美矣。劉緩詩:「襪小稱腰身。」趙曰:此四句即曹植「頭上金雀釵。腰佩紫琅玕」之勢。楊慎謂松江陸深見古本尚有二句:「足下何所著?紅蕖羅襪穿鐙銀。」今按:兩段各十句為界限,添此反贅。錢雲:考宋刻並無,必楊氏偽托耳。
就中雲幕椒房親①,賜名大國虢與秦②。紫駝之峰出翠釜③,水精之盤行素鱗④。犀箸厭飫久未下⑤,鸞刀縷切空紛綸⑥。黃門飛鞚不動塵⑦,御廚絡繹送八珍⑧。簫管哀吟感鬼神⑨,賓從雜遝實要津⑩。
(次志秦、虢之華侈也。駝峰二句,言味窮水陸。犀箸二句,言飲食暴殄。黃門二句,言寵賜優渥。簫管,言聲樂之盛。賓從,言趨附者多。《杜臆》:態濃八句,極狀姿容服飾之盛,而後接以「就中雲幕」二句,「紫駝」四句,極言餚饌品物之美,而後接以「黃門飛鞚」二句,皆倒插法,唯杜善用之。)
①庚信詩:「就中言不醉。」《西京雜記》;成帝設雲幄、雲帳、雲幕於甘泉紫殿,世謂三雲殿。【周注】雲幕,謂鋪設幕帳如雲霧也。《三輔黃圖》:椒房殿,在未央宮,以椒和泥塗壁。班固《西部賦》:「後宮則掖庭椒房,後妃之室。」《漢官儀》曰:皇後稱椒房,取其蕃實之義也。《詩》雲:「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又,以椒塗宮室,亦取其溫暖,辟除惡氣。②《舊唐書》:太真姊三人,皆有才貌,並封國夫人,大姊封韓國,三姨封虢國,八姨封秦國。《通鑒》:適崔氏者為韓國,適裴氏者為虢國,適柳氏者為秦國。【鶴注】《明皇雜錄》:上幸華清宮,貴妃姊妹競飾衣服,共會於國忠第,同入禁中,炳煥照燭,觀者如堵。度上已修褉,亦必爾也。③洙曰:《漢書》:大月氏,本西域國,出一對橐駝。注雲:脊上有一封,高也,如封土然。今俗呼為幫。《西陽雜俎》:衣冠家名食,有將軍曲良翰作駝峰炙,味甚美。王績《游北山賦》:「拭丹爐而調石髓,裛翠釜而出金精。」